我國科學家的重大發(fa)明
日前,中國各大權威(wei)新(xin)聞機構(gou)相繼報道了清華大學教授(shou)孫恒虎發明“凝石”技術獲得(de)成(cheng)功的消息。根(gen)據報道,這種(zhong)技術所獲得(de)的產品是一種(zhong)比水泥應用(yong)更為(wei)廣泛、以(yi)工業廢渣廢料(liao)為(wei)原料(liao)、通過(guo)人造石生產線能減少環境(jing)(jing)污染的(de)(de)新(xin)材料(liao)。有(you)關(guan)專家認為(wei)這項(xiang)發明解決的(de)(de)不僅是工(gong)業廢料(liao)的(de)(de)回收再利(li)用問(wen)題(ti),更重要(yao)的(de)(de)是,“凝石”的(de)(de)生(sheng)產成本遠低于傳統的(de)(de)水泥,并徹(che)底解決了(le)水泥在生(sheng)產過(guo)程中(zhong)的(de)(de)污染環境(jing)(jing)問(wen)題(ti)。
據了解,“凝石”技術是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,即“863計劃”的一項研究成果。這一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已獲多項國家專利。
90%的原材料是工業廢料
“凝石(shi)(shi)”技術(shu)利用(yong)了與“仿(fang)生(sheng)(sheng)學”類似的(de)“仿(fang)地學”,即仿(fang)照巖(yan)石(shi)(shi)的(de)地質(zhi)形成(cheng)過程,制出“人造石(shi)(shi)”。“凝石(shi)(shi)”是以(yi)工(gong)業廢棄(qi)物,如冶金渣(zha)、粉煤灰、煤矸石(shi)(shi)、赤泥等工(gong)業固體(ti)廢棄(qi)物作為主(zhu)體(ti)原料,配以(yi)少量(liang)成(cheng)巖(yan)劑,在常(chang)(chang)溫常(chang)(chang)壓條(tiao)件下生(sheng)(sheng)產出來的(de)。
孫恒(heng)虎教(jiao)授(shou)介(jie)紹,“凝(ning)石”與普通水泥相比,具有多種優點(dian),比如:生(sheng)產(chan)(chan)過程(cheng)實現“冷操作”,不(bu)排放二氧化碳,生(sheng)產(chan)(chan)過程(cheng)減(jian)少(shao)大量煙塵,減(jian)輕環(huan)境污染等。
與通過開山炸石取得生產原料的傳統水泥不同,“凝石”90%的原材料是工業廢料。目前,中國有數十億噸的固體廢棄物。僅粉煤灰一項,全國每年的處理費就達60億元。
中國適宜燒制水泥的石灰石可開采儲量為250億噸,以2003年的水泥產量計算,僅夠用30余年。而一旦采用“凝石”技術,這些固體廢棄物將變成“凝石”的上佳原材料。
具有(you)廣闊的應用前景
據了解,“凝石”技術已(yi)經(jing)走(zou)出實驗(yan)室(shi),進入了中(zhong)試階段。專家認為,該技術具有(you)廣闊的開發(fa)應(ying)用前景。
在建筑(zhu)領(ling)域,“凝(ning)石”完全(quan)滿足目前建筑(zhu)常用(yong)水泥的(de)各(ge)項性(xing)能(neng)(neng)指標,因此技術上可替代水泥,應用(yong)于(yu)所有的(de)建筑(zhu)領(ling)域。在交通領(ling)域,“凝(ning)石”有遠高于(yu)普通水泥制品的(de)耐(nai)久(jiu)性(xing)、抗(kang)堿酸鹽等能(neng)(neng)力,適合(he)于(yu)制備混凝(ning)土(tu)橋梁等交通設施。
“凝石”類膠凝材料所具有的耐酸、耐堿、耐高溫等綜合性能使其特別適合于各類工業安裝工程。以電力行業為例,大型機組所配套的鍋爐煙囪,每根造價約3000萬元,其中花在防酸耐熱工程部分的費用就占整體造價的一半,如果用“凝石”作為膠凝材料直接澆注耐酸混凝土,不但整體造價可降低一半以上,還能大幅度縮短工期,延長使用壽命。
作(zuo)為一項(xiang)新(xin)興的技(ji)術體系,“凝石(shi)”技(ji)術才剛剛起步,但(dan)這(zhe)項(xiang)技(ji)術所(suo)展(zhan)現出(chu)的多種優勢,昭(zhao)示著建筑材料將迎來一個新(xin)時(shi)代(dai)。 |